据央视新闻消息,10月21日8时20分,辽宁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南街222号发生爆炸,导致附近楼体受损,现场一辆公交车被波及。公安、消防、应急、卫健、城建、燃气等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置。

城市燃气事故频发,燃气管网安全体检和监测刻不容缓
城市燃气管网安全问题是世界性难题,燃气管网及相邻的暗河暗渠、雨污管道、电缆沟、窨井等空间处于监管盲区,风险隐蔽,一旦发生燃气泄漏极易在这些相邻空间形成大量积聚,进而引发大规模燃爆事故并出现灾害耦合、事故连锁和后果叠加。我国城市燃气管网工程体量巨大,且逐年快速增加,燃气管网爆燃事故除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还导致城市运行瘫痪,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已成为我国继交通事故、工伤事故之后的第三大杀手,燃气管网安全体检和监测刻不容缓。
燃气管网安全风险辨识和监测技术,助力城市安全运行
城市智能联合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单位首次提出了城市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燃爆风险实时监测预警方法,实现了燃爆风险实时监测预警成套化技术、系统和装备的自主创新,在燃气探测灵敏度、抗恶劣环境、工作寿命方面达到和局部超过国内外同类产品,达到了城市级规模化应用,建立了一种新型城市安全精细化管理模式。
城市智能研发的“燃气地下管网相邻空间安全监测系统”已在合肥、佛山、徐州、烟台、淮北、马鞍山、武汉等全国十几个城市中推广应用,为城市提供燃气管网及相邻空间的实时监测与及时预警,将险情消除于萌芽阶段,使上述城市燃气管网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据统计,截至2021年7月底,排除燃气管网泄漏燃爆风险221起,沼气浓度超标报警3383起,产生了巨大社会效益,成为城市安全运行的“拆弹专家”。
坚持新路径实践探索,打造城市安全治理新格局
在城市运行与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如何有效预防和及时发现城市运行过程中的重大风险,减少城市运行中的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为城市居民安居乐业提供基本保障,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诸多城市的领导和管理者们时刻警醒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城市智能从城市整体安全运行的高度出发,从源头治理、运行安全、城市韧性、群众获得感等四个维度,聚焦城市生命线建设和运行、交通设施运行安全、自然灾害防范、建筑施工与房屋使用安全、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等,建立城市安全监测物联网+服务体系,实现整体监测、实时感知、早期预警和高效应对。
城市智能创新研建的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是城市安全管理新模式的典型应用示范,它依托公共安全核心科技,以预防燃气爆炸、桥梁垮塌、路面坍塌、城市内涝、轨道交通事故、电梯安全事故、大面积停水停气等重大安全事故为目标,透彻感知桥梁、燃气、供水、排水、热力管网等城市生命线工程运行状况,深度挖掘城市生命线运行规律,创建“前端感知—风险定位—专业评估—预警联动”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与管控精细化治理模式,较好解决了城市安全运行状态动态监测、安全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防控、协同组织架构等问题。这种新型的城市安全管理创新模式获得多方的高度肯定,形成了“清华方案-合肥模式”,并逐步在全国多个城市得到推广应用。
“合肥模式,安徽样板”走向全国
日前,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意见》,要求到2022年,基本构建以燃气、桥梁、供水为重点,覆盖16个市建成区及部分县(市)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主框架;到2025年,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面覆盖,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显著增强,力争16个市全部建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形成城市安全发展的“安徽样板”。
此次出台的《意见》明确,依托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运行监测中心,升级建设覆盖全省的省级监管平台,与各市监测中心互联互通、数据实时共享,与省应急指挥系统衔接,实现对各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运行、维护、预警、处置情况的监督管理,为各市在运行监测、预警研判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建模对全省行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打造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1+16”运行体系,形成全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网。
此外,国家住建部刊发建设工作简报《合肥市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 提升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水平》,供全国各地学习借鉴。目前推广至武汉、佛山、烟台、西安等多个城市,助力智慧安全城市建设,打通城市安全管理和数据共享的行业壁垒,实现城市安全运行管理“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根本转变,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让城市不再脆弱,让城市充满“韧性”。
部分素材来源:央视新闻、安徽新闻联播